欧洲杯如火如荼之时看看中国足球的黄金时代

足球是世界性的运动。2004年初,前国际足联主席曾说——“足球起源于中国”。2005年,国际足球主席布拉特为中国山东淄博颁发了“足球起源地证书”。

众所周知,中国自古代便有蹴鞠,传统悠久,但此体育竞技项目并未流传下来,也就没有在中国演变成现代的足球。不过,在各种器物和画作上还是能看到古人踢球的热闹场面。

所谓“蹴鞠”,“蹴”即“踢”,“鞠”为“球”,旧时的足球是外包皮革,内填毛发或米糠。

据《中国古代蹴鞠发展演变的研究》一文考据,中国足球的雏形大概在战国就有了,名曰“蹋鞠”,当时最先富起来的齐国首都临淄,市民业余生活相当丰富,无事时玩乐器、斗鸡、下棋以及踢球,这水平不知不觉就上来了。

到了汉代,“蹴鞠”一词第一次在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里出现。不过这个时期的足球主要是为了选拔人才,充分贯彻「治国习武」的理念。

两汉三国,群众对于蹴鞠热情极高,所谓“康庄驰逐,穷巷踏鞠”,到处都是踢球的人,走在路上随时会被飞来的球砸中。

彼时,还出现了表演性蹴鞠,即“控球表演”。从单人蹴一鞠,到单人蹴二鞠,再到双人边击鼓边蹴鞠,还有足踢、膝顶、双腿齐飞、单足停蹴、跃起后勾。不止是百姓,汉高祖刘邦更是名超级球迷,在他的大力推行下,专业的竞技蹴鞠出现了。

“法月衡对,二六相当”,长方形、东西向的“鞠场”,分两队,每队6个人,以踢进对方「鞠室」的次数多少来定胜负。观赛台是坐南朝北的大殿,四周有围墙。

虽然队伍人数不同,但“分为两队、把球踢进球门计分”这个规则雏形已经出现了。通过观察复原图可以看出,这时候的比赛没有球门,是每侧挖了六个洞,参与者要把球踢进洞里。

唐宋是蹴鞠的高峰期。这个时期的蹴鞠,制毬工艺进步、踢法多样,也出现了女子蹴鞠。踢球,成为了一种宫廷和民间都很受欢迎的运动方式。

「今蹴鞠曰戏毬。古用毛纠结为之,今用皮。」唐代的足球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改良,外部用八片皮革缝制,球体更接近圆形,弹性大,踢起来更舒服。

最特别的是,唐代足球是有内芯的,使用了动物膀胱做内胆,这个创造性改良可以说在当时独步全球。与世界杯特制的比赛用球相比,是不是已经很相似了?

唐代的足球表演项目大致分为:激烈对抗的双球门比赛,单球门、不用球门的“白打场户”和“一般场户”(表演性质的)。双球门比赛意味着唐代的足球球场已经淘汰了「鞠室」转而竖起球门,和我们熟悉的现代足球更加类似。

我们也可以从文字描述里尽情想象场面的热烈程度——或略地以丸走,乍凌空以月圆。「略地以丸走」就似是罗纳尔多走位风骚、钟摆过人,「凌空以月圆」让人想起C罗的倒勾脚凌空射门。

宋代,蹴鞠发展的黄金时期。此时的玩球方式更追求娱乐性而不是竞赛性,因此双球门比赛可能并没有唐代那么流行,「筑球」(即单球门比赛)和「白打」较为常见。从整个社会来看,上至皇帝,下到百姓,都对蹴鞠充满了热情。

白打,延续唐代的内容,一人独踢为“斯弄”,两人场称“打二”,三人场叫“转花枝”,按固定套路踢还有不同的技术标准。

由于宫中经常举办蹴鞠比赛,民间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足球俱乐部:齐云社,并制定出了许多的球员规定:不可轻师,不可欠礼,不可失信,不可赌博。饮酒之后不踢,球皮破不踢等。除此之外,女足的优良风气也延续了下来。

这幅明代画作中,几位长裙女子正围在一起踢球,衣袂飘飘也没有影响颠球的动作,想来宋代「女校尉」的风采也不逞多让。

大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,都在不断证明,蹴鞠在中国古代的普及和繁荣程度是超乎今人想象的。在中国古代,足球有过它的光辉时代。遗憾的是,蹴鞠在元明清衰落了,也就没有演变成世界流行的足球运动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